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9篇
  免费   1586篇
  国内免费   881篇
耳鼻咽喉   95篇
儿科学   355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941篇
口腔科学   379篇
临床医学   1875篇
内科学   1326篇
皮肤病学   144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681篇
外科学   1421篇
综合类   410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066篇
眼科学   182篇
药学   1773篇
  24篇
中国医学   1606篇
肿瘤学   67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628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81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588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1090篇
  2012年   1514篇
  2011年   1458篇
  2010年   1382篇
  2009年   1225篇
  2008年   1282篇
  2007年   1216篇
  2006年   1054篇
  2005年   865篇
  2004年   619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对髁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后评价患者的临床及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方法 患者4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41例均为累及下颌升支上部且未超过下颌中线的颌骨良性病损,其中应用腓骨替代髁突法重建24例、游离髁突法重建5例、保留髁突法重建12例.采用Fricton TMJ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TMJ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强直,术后最大开口度31~53 mm,平均值(42.8±5.7)mm.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面部外形、进食及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TMJ功能指数,即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功能紊乱指数(cramiomandibular index,CM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留髁突组患者的TMJ功能优于腓骨替代髁突组.结论 保留髁突的血管化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有助于恢复TMJ功能;以腓骨瓣末端替代髁突进行下颌骨重建时,重建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对于TMJ的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维甲酸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维甲酸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增殖的影响。方法将第二代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以4×104个/cm2接种于玻片上,在含钙1.2 mmol/L的无血清角朊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将其按培养基中的维甲酸浓度分为0、10-8、10-7、10-6、2×10-6mmol/L共5组。对各组细胞进行硝酸银染色,观察核仁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 s)的着色情况,并对细胞核AgNOR s面积进行图像分析,以评价维甲酸对口腔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高钙培养基中维甲酸浓度为10-7~10-6mmol/L时,体外培养的上皮细胞内AgNOR s面积与维甲酸浓度0、10-8mmol/L 2个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维甲酸可有效地拮抗因钙离子诱导上皮细胞分化所致增殖抑制。  相似文献   
93.
应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33例,分析缺损的部位、范围、所采用组织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戍活的各种因素。结果33例患者中,10例为颊部的洞穿缺损,15例为上颌骨切除术后的缺损,6例为腭部洞穿缺损,2例为先天性腭裂术后巨大腭瘘,全部患者的33块前臂皮瓣均成活,无一例发生全部或部分坏死,全部皮岛均获得成活并完成修复目的。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0%,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洞穿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血供可靠并且制备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应用一种新型的三维测量系统3DSS- STD- Ⅱ对牙颌模型进行三维重建,评价该三维测量重建结果的可靠性,为口腔修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新型结构光测量系统3DSS- STD- Ⅱ对标准下牙列模型从咬合面、右后侧牙列、前牙列区、左后侧牙列和正后方5个角度进行扫描,扫描后的结果经过数据合并、数据精简,利用反求软件Geomagic 6.0重建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然后,用此软件自带测量工具测量切牙牙冠宽度、牙弓前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牙弓前段长度和牙弓后段长度相关指标,游标卡尺在石膏模型上测量各个相关指标,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扫描精度。结果3DSS- STD- Ⅱ系统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好,扫描精度结果显示与游标卡尺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3DSS- STD- Ⅱ可靠性高、测量速度快,可以满足口腔模型三维数据快速采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TGF-β诱导下形成软骨的能力,以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MSCs,消化后移入离心管中,离心使之成为细胞团,每个细胞团含1×106个MSCs,将细胞团暴露于含20 ng/ml TGF-β的培养液中7 d,然后进行连续培养,观察细胞团的变化,于培养的14 d、28 d取出细胞团,通过体视显微镜、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的形成情况。结果 TGF-β作用后约14 d,细胞团出现收缩,在离心管底部呈圆球状,以后逐渐增大,28 d后直径最大可达1·8 mm,表面光滑,为亮白色;HE染色显示14 d可见大量活细胞,并有细胞外基质形成,某些局部可见细胞位于陷窝内,28 d可见较多细胞位于陷窝中;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基质形成。结论 MSCs在TGF-β作用下可以形成软骨团块,表明其可以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能够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早期反牙合颅颌面的改变。方法 采用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牙合88例 ,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头影侧量分析研究。结果 矫治后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 ,上切牙唇倾 ;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 ,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 ,乳牙反牙合改变最明显 ,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矫治后仍遗留骨骼异常 ,骨面型仍属Ⅲ类 ,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 ;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 改良型Bionator矫治反牙合 ,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 ,抑制下颌生长 ,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复合瓣皮岛在移植后血供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研究1999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完成的714例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病例,分析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的病例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本组23例游离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17例,动脉危象6例.17例静脉危象中,14例有皮岛颜色的改变,另外3例尚未出现皮岛颜色的改变.有皮岛颜色改变的14例中,6例经抢救游离腓骨复合瓣获得成活,8例未能成功.无皮岛颜色改变的3例经抢救获均得成功.6例动脉危象中,5例有皮岛颜色改变者抢救未成功,而1例无皮岛颜色改变的腓骨瓣经抢救成功.本组游离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2%(23/714),抢救成功率为43.5%(10/23),游离瓣的临床成活率为98.2%(701/714).结论 虽然皮岛是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术后血供监测的可靠方法,但是单纯观察皮岛颜色的改变并不能早期发现术后的血管危象.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包膜外扩散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74例口腔鳞癌经术后病理证实均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按照有、无包膜外扩散将患者分为两组,回顾临床和病理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的情况,分析包膜外扩散和其他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无包膜外扩散和有包膜外扩散两组患者的术后总复发率分别为47.6%和75.0%,颈部复发率分别为9.5%和46.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包膜外扩散是术后颈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它不是影响总复发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包膜外扩散与口腔鳞癌术后复发明显相关,是颈部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钝性扩皮送鞘降低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取钝性扩皮送鞘,对照组采取手术刀片扩皮送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疼痛、穿刺点渗血与渗液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来源、穿刺血管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7%(110/115),对照组为94.8%(109/1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100.0%(115/115),高于对照组(93.0%,107/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穿刺术中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均无渗液发生,对照组4例(3.5%)有少量渗液(P=0.122).结论 采用钝性扩皮送鞘行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减轻患者术中疼痛,降低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
复合人工骨双重机制修复骨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生物珊瑚 /聚乳酸和rhBMP 2合成人工骨 (复合骨 )修复兔颅骨缺损的骨修复能力。方法 选择 2 4只新西兰兔 ,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 2只 ,建立兔颅骨缺损标准模型。植入复合骨 ,用珊瑚 /聚乳酸作为对照。术后 4、8、1 2周每组各处死 4只动物。进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结果 复合骨在植入缺损后 ,不仅在其周边部有骨组织长入 ,而且在整个植入物内均有新骨形成 ,即出现多中心成骨。复合骨在同一时间点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随时间推移 ,成骨量递增。结论 生物珊瑚 /聚乳酸和rhBMP 2合成人工骨在体内以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双重机制完成骨修复 ,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